2008-04-10

京都之旅 音樂篇(五)

特別介紹

JEUGIA
 JEUGIA在明治三十一年(西元1898年,台灣剛被日本統治沒幾年)成立,是一間開了一百多年,道道地地的京都老店,原名為田中商店的JEUGIA是賣樂器起家,換了好幾個名字之後才於1990年更名為JEUGIA。

 事實上JEUGIA是音樂教室連鎖店,除了京都有一大堆之外,全國各地也有分店,但是販賣影音者,只有京都及其周邊的大阪、滋賀和奈良四個城市才有。我去的正好是JEUGIA的三条本店,它位於新京極和三条的交叉點,旁邊有一座標榜為新京極地標的小露天公園,所以滿好找的,這是該店的網址

 由於是不小心踏進的,因此更是懷抱著好奇心循級而上。很明顯的,從映入眼簾時的擺設與氣氛來看,JEUGIA和Tower、HMV有所不同,雖然都是連鎖唱片行,但感覺上就是沒那麼「氣派」與「雍容」,貨架的間隔小了些,並且每一貨架上的商品也是「盡其可能」的排列,因此逛起來比較擁擠。

 我逛的黑樂器更是如此,一個貨架有超過十排的CD,但,在台灣唱片行受過的訓練這時就派上用場,或站或蹲的,其實不會有太大的疲累問題。

 JEUGIA上架的黑樂是有經過一番思考的,以整個R&B來說,分為老靈魂和R&B,也就是,那條一脈相傳沒有斷掉,從Stevie Wonder到Boyz II Men再到D’Angelo,在JEUGIA的R&B裡都能找到,至於斷掉的老靈魂,如Sammy Davis, Jr.、Eddie Kendricks,都在其中,而其中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,JEUGIA把耳熟能詳或必須推廣出去的老靈魂放在R&B裡,所以Stevie Wonder被歸類到「那條線上」。總之,JEUGIA真的有很多好貨,比起什麼都有的HMV和Tower,我認為背後有「聰明頭腦」的專人在打理的這一區塊(其他樂種我就不知了),是R&B / Soul初識者,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R&B / Soul的人,很值得仔細逛逛的一間好店!而且,東京沒有,可以說是關西限定喔!

 老靈魂和R&B的東西是JEUGIA的黑樂主力,比起來,HipHop的東西就弱了些,但我還是看到了一些不錯的東西,如Braille的Extra Box For Japan這張,但基本上還是把地上地下什麼岸的都一起賣。

另一種思考

 我的心中有個小小的夢想,有朝一日,或許是我,或許是你,或許是任何人,能夠在自己的土地上,從事「必須以永續經營的心力的事業」,無論商品為何,無論地點選擇,有一群人,用「世世代代」的眼光看待除了「金錢」之外的「人性面」,並且建立、恢復該正確呈現的「文化內涵」。

 感謝閱讀的各位,你們都是我最好的朋友。

京都之旅 音樂篇(四)

一時一地的日本經驗(二)

三月二日(日)

 這天是我們自由行中的「自由行日」,沒有安排任何行程,但三月一日已經把HMV和Tower逛過了,而且,我身上的現金花得「很不節制」,所以,在腳半殘與控制購物欲(本人不是只有賣唱片的欲望……)的「刻意安排」下,其實也只在四条河原周邊走了一圈,看到不少和東京、大阪不一樣的「質樸京都生命力」。

 這裡的步調很緩慢,連公車也十分緩慢,幾天觀察下捱,唯一比較「快捷」的是腳踏車,或許是因為京都人潮不擁擠,所以常會遇到呼嘯而過的急行腳踏車,而且,騎腳踏車的有三分之二是女生,這三分之二中又有二分之一長得不錯、穿的又靚的……

 回到四条河原。四条河原其實也只是一個說法,因為京都的繁華之地可不只坐落在這兩條道路之上這裡,以東西向來說,四条和三条之間是重點地帶,以南北向來說,河原和新京極(也可以說是寺町京極)之間是更精華所在,請見

新京極四条口 
三条御池的寺町通口 

 這一天非常有趣,儘管現金拮据,沒有信用卡,但「不巧」的我還是晃進了兩間有趣的二手店。

Take-J:
 地圖中的Take-J是在三条通上去的姉小路通,但我沒去到那邊,而是在四条通的新京極入口,發現立在地上的看板才登門而上。後來查網路才知道Take-J在去年年中搬家了,而且,規模縮小只剩一個樓面,三樓。

 Take-J賣的多半是,黑樂,當我推門而入,狹小的五、六坪的空間中,很容易就找到想要尋找的CD分類。我在Take-J瀏覽到了不少好音樂,而且好些是絕版品,價格也算中庸,幾乎都在¥700和¥1,200兩個數字跳動,保存得也相當不錯。他的保存分為四個等級,A+、A、B、C,但我只看到A+和A的CD,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被分為B和C的品項。

 我買了兩張專輯,BC - Solo和重覆購買的Nuwamba - Above the Water,因為沒有明細,回家後就忘了價格,我記得應該是剛才那兩個價格各一。BC這張在台北的源動力有賣,但,他們賣的價格是台幣1,400元,所以當我看到這張便宜的BC,興奮之餘還拍拍自己胸口:幸好沒有在源動力衝動買下!

 但,遺珠仍有,N'Dambi - A Weird Kinda Wonderful(又出現了)和Samson Logan。

店家的CD目錄

Super-Milk
 這間就相對的好找許多,它位於新京極的中段,蛸藥師通上去一點點,是個一樓的店面,坪數也不大,黑膠的擺放就佔了三分之二,CD只有右面的一面牆,黑膠真的快滿出來。

 從它的網站也可以知道,賣的全是黑人音樂,真的,這店應該是喜歡黑膠的人會想去的一間店,它沒有大阪King Kong那樣龐大,但專賣黑樂,真的就把你想要的全都濃縮到Super-Milk裡,讓人很滿足。

 它的分類就有點怪怪的,HipHop的有南岸、西岸和北岸的Chicano(應該很討厭東岸),雷鬼一群,R&B / Soul則分為90年代、中古廢盤(不多,但真的都是未發行的,這些東西哪來的?),詳情請看這

 很奇怪的是,他的分類有以年代分但有些年代又沒有,也有90年代的女歌手,但也僅限於90而沒有其他年代,男子美聲也是一樣,找一找就無緣無故斷掉了,也都是90年代的。HipHop也是斷代斷得很怪,但有很多80年代的好東西,90年代的就少了。還有Funk,看來滿整齊的,接在Funk後面的,是80年代的男歌手(為什麼接在Funk後面?了解黑人音樂史的就會知道其實是有原因的)。最後是一堆Mixtape,很多。以上都只是二十分鐘內的逛店心得,不包括黑膠部分。

 這裡我買了:YahZarah - Hear Me和Rude Boys - Rude House,價格也忘了,應該是
¥1,000以上。

 由於後來才找到京都大大小小唱片行的網頁資料,所以能夠巧遇上面兩間二手唱片行,而且還是以黑樂為主的,我就已經很滿意了,其他的店家,就有待下次有緣相見了。

京都之旅 音樂篇(三)

一時一地的日本經驗(一)

 京都只是個人口只有一百四十餘萬人的中型城市,和東京和大阪相比,流行文化沒那麼出色,但是,「俯拾皆是」的說法仍可應用在這座古意盎然的千年之都。事實上京都仍舊存在著幾十間的各類唱片行,這個網站有日文介紹,這個網站還有地圖,接下來的介紹應該都可以依二者「按圖索驥」。

二月二十八日(四)


 下關西機場去京都放完行李,我們轉回至大阪心齋橋,由於時間只有兩個多小時,所以我只能鎖定OPA百貨8樓的HMV、美國村的King Kong中古唱片本店和未能成功抵達的難波Tower。

HMV
 這間HMV是大阪眾多HMV的其中一間,位置也離心齋橋出口最近,和兩年多前不一樣的是,它們的黑樂區往後移了些。HMV的黑樂分為兩區,一是「Dance & Soul」,一是「Hip Hop」,而我們熟知的R&B就是在「Dance & Soul」分類底下。這間HMV的「Dance & Soul」比「Hip Hop」多了至少一倍,而且有國內盤(也就是日本盤)三張特價活動,但我沒湊到就是了,而這次我買的專輯有:
R&B:
  Nathan - Masterpiece(日盤,¥1,980)
  Governor - Son of Pain(¥1,827)
 Hip-Hop:
  Waajeed - War LP(¥2,480)
  Ohmega Watts / Surreal / DJ Idull / Braille - 4 Days In Geneva(¥2,394)
  Kankick - From Artz Unknown(¥2,415)
  Othello - Alive At the Assembly Line(¥2,400)
  Othello and the Hipknotiks - Classic(¥2,310)
  (後來才知道Othello的東西好吃音樂社有在賣)

King Kong
 找了十分鐘才找到,它在美國村有兩三間,我去的這間是總店,King Kong絕對是挖黑膠的好去處,CD就不太多了,沒買。

 原本想早點離開去難波Tower,但走到道敦堀發現時間上來不及(有同行者還要會合),作罷。

今日遺珠:
 Dave Hollister - Book Of Davis: Vol.1: The Transition
 Amel Larrieux - Lovely Standards
 D’Angelo - Yoda: The Monarch Of Neo-soul


二月二十九日(五)

 晚上坐地鐵跑去Tsutaya(精文堂)烏丸五条店,因為兩年多前去過東京和豐橋兩間Tsutaya的美好經驗,這間距離我下榻飯店最近的分店(整個大京都有二十幾間),即使我腳抽筋很痛,還是要衝去看一下,但這間Tsutaya就令我失望了,CD真的少,當然啦,Tsutaya是以租賃影音為主,而且它坪數又小,我待了五分鐘後,就一拐一拐的走出門去……

三月一日(六)

 這天提前去到京都最熱鬧的四条河原周邊(包括新京極,原先預定是三月二日去的),把鎖定的兩間唱片行給翻了一陣子:位於VIVRE生活百貨6樓的HMV,以及OPA百貨9樓的Tower。

HMV
 HMV在京都有兩間,一間在洛北,一間就在河原町的VIVRE生活百貨裡。和心齋橋相比,VIVRE的HMV把「Dance & Soul」放到「Pop」分區(所以就沒有「Dance & Soul」區了),「Hip Hop」仍舊有,感覺上這間HMV規模要小了一點,我只買了一張Eric Roberson - Left(日盤,¥2,415)。

Tower
 日本的Tower我只去過這間,但我還是先說一下感覺。Tower和HMV,就黑樂來論,如果要我選擇逛一間,那我會挑Tower,因為Tower的貨種和貨量比我看到的HMV要多,光是「R&B / Soul」這個分類就差點要讓我口袋空空,好多專輯我拿了又放、放了又拿,真是罪過,而且他們的店員比HMV親切,補貨還拚命跟我說對不起借過,裝扮上也沒有那麼前衛(樣本不足,只是我的直覺),今次買的都是R&B:
 PJ Morton - Perfect Song(¥1,985)
 Nuwamba - Above the Water(日盤,¥2,415)
 Norman Feels - Norman Feels(日盤,¥2,415)
 Lou Courtney - I’m in Need of Love(日盤,¥1,890)
 The Crossrhodes - The Invitation(¥2,405)

意外之店,Beaver:
 位於河原通與新京極通之間的東西向道路(Beaver有兩間,我去的是介於蛸藥師通和六角通之間,見圖),一棟建築的二樓(這棟建築幾乎是賣吃的,我很餓),這間店是賣二手CD和DVD的店,好像也可以租借,但東西就沒那麼多,我只挑了一片:Aaron Hall – The Truth (¥380)。

今日遺珠:
 Keith Sweat - A Christmas of Love
 Zo! - The Collection(日盤)
 Electric - Life’s a Struggle(日盤)
 Erika Rose - Rosegarden
 Kindred the Family Soul - In This Life Together
 Xantone Blacq - To The Heavens And Beyond
 Blu - Below The Heavens
 Tiombe Lockhart - The Tiombe Lockhart Bootleg #1
 N'Dambi - A Weird Kinda Wonderful

京都之旅 音樂篇(二)

長久施行的免費刊物

 

 第一本是Tower的《Bounce》,第296期,共96頁,介紹的當然就是日本國內外的流行音樂,很像90年代初期,那段時間做得很出色的《余光雜誌》,有單頁或跨頁專文歌手介紹,也有一些格子狀推薦專輯小評,還有一些讀者來信、分類樂種專輯講座等等。
 
封面一 封面二

 第二本是HMV的《the music & movie master》,第186期,共112頁,和《Bounce》相比,《the music & movie master》就顯得稍微不那麼像音樂雜誌一點,還有一些電影介紹圖像的部分比較大也比較多,文字的部分則走簡要路線,人物專訪頁數也比較少,還有一些賣模型的商業文。
 


 第三本是Tower的《intoxicate》,第72期,共80頁,這本雜誌走的是類似90年代出刊二十幾期便停刊的《非古典雜誌》(但《非古典雜誌》有介紹一點流行音樂,尤其是搖滾樂),介紹的是非流行的音樂,其中以爵士為主要對象,其次是古典樂。因為這本雜誌的副標題是「喝茶」(O-Cha-No-Ma Culture Shake),所以,編排也做得較為簡約樸素。

封面一 封面二

 第四本是《Jungle Life》,第123期,共160頁,這本雜誌是有自己的會社,介紹的盡是廣大日本各地的獨立音樂,談的大多是音樂個人或樂團的音樂理念,如同他們自己所說,這是一本對於人與生活空間所衍生出來的音樂期刊,他們鼓勵對音樂有理想的人,並提供一個平台供其揮灑演出。
  
宇多田光預購 

特賣 新作宣傳 

 兩張Tower拿的DM,是針對即將出版的專輯所做的專案,一張是宇多田光的預購,一張是三、四月的重點專輯以及限期特賣片,其實這樣的東西還是可以弄得很有專業性,但必須建立在有那麼多專輯可以做專案的客觀條件下。

 還有很多店頭資訊和海報,無論是影印的或印刷的,其資訊的豐富性與及時性,都讓人感覺音樂在一個社會中擔負的責任為何,不只音樂,日本人對於各行各業的分工也存在於舉目可見的事物上,這就無需再多敘述了。

京都之旅 音樂篇(一)


 今年二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三日是敝社一年一度的員工旅遊,在我的大力催票且無競爭對手的情況下,敲定了去日本京都一探究竟。(其實兩年半前也去了京都一次,但只有短暫停留,印象不是那麼深刻)

音樂的究竟

 2005年的日本行,有人對我說「日本真是個崇洋的地方,唱片一堆」有點疑問,這次在時間比較充裕的條件之下,我依舊認為崇洋是日本這個國家成為世界強國的兩個原因之一(其中一個當然就是日本本身丟也丟不掉的「傳統」)。因為島國本身資源缺乏,百餘年前也才解除鎖國,這個原本屬於邊陲地帶的地方,渴望吸取各國資訊的心態是可以推想而知的。

 五天的行程中,我接觸了好幾間預計要前往以及意料之外的唱片行,如同整個日本給我的觀感,唱片這種屬於非日常性消費的東西,也可以說是「俯拾皆是」(不是說在街道上隨意逛都能遇到唱片行):拿最基本的「藥妝店」來說,在人潮較為稀疏的地帶,也能偶遇一兩間,而且是那種你能感覺除了「要賣你、要賺你錢」之外的「真正經營理念」——招牌材質的選擇、招牌字體的選擇、特價商品的陳列方式、所有商品及貨架的整潔度、員工掛牌的「辨識度」、店員與顧客之間的舒適距離……,總之,整間店面的擺設不是經過刻意的精算過,而是一種小至個人、家園、城市,大到國家的「基本行事主意」:我把自己維持好,無論我處於這個國家社會的哪個位置,無論有沒有人在督促我,我都把該呈現的呈現出來。

 不能說「俯拾皆是」就可以隨興經營,在台灣,太多店家連最起碼的裝潢都不想做、不想投資,滿腦子只想當老闆和賺大錢,這種心態的人只有一個兩個就算了,但在自己的國家,我所見的「俯拾皆是」竟大多是「以個人利益為最大且唯一的經營標的」。所以我才說,「崇洋」絕對是挽救台灣最好的方法,因為我們的文化已經幾乎無法以深度來論述,太多「淺淺」的東西存在你我四周,太多得過且過的心態潛伏在你我心底隨時可能爆發出來,這種封閉的情況一久,也就無法判別國與國之間所能展現的「差異性」;即使台灣人常出國,也不知為何總是無法改變看待自身與看待世界的角度與眼界。

 許多人早已了解台灣音樂產業呈現一副薄弱景象,而在「心裡有底」的心理準備下出國一看,這才發現原來這「薄弱」居然已經到一張A4紙那麼薄,只差沒被哪個不怕死的勇者戳破而已。

 音樂就是商品,但音樂在台灣已經被豢養成「只是商品」,特別是在流行音樂上頭,這樣的「只是商品」已成了固定的商業操作方式。從接觸日本唱片行的經驗中,我認為,如何將音樂「包裝」成商品才是正確的「商品化」目的。沒有人會作不賣錢的音樂,但是在成為商品之前,音樂界或唱片業是否該考慮把「你們的音樂提升到符合商品價值的合理程度」,也就是說,在賣給消費者、在眾人面前播放之前,請洗一洗自己的眼睛和耳朵,「你們提供的音樂會不會連你們自己都覺得不妥,暢銷也只是因為『一個蘿蔔一個坑』,而非你們創造出什麼符合眾人期待的好音樂」。

 以日本的唱片業為例,這次我拿了四本免費的雜誌以及幾張DM(免費的背後蘊含著更大的商業利益),裡面介紹的不外乎是那些要拿來「賣錢」的東西,在擺明了要你掏出荷包的前提下,日本人仍舊用精緻的手段與包裝來「推銷(promo)」,不會因為穩賣而虛與委蛇,而且,這四本當中有一本還是介紹非流行的音樂,除卻音樂環境成不成熟或資本雄不雄厚這類因素,從這隨手可得的資訊來看,日本人的做事態度我們的確該師承,而且我們還可以做一些延伸思考,例如,日本治理台灣五十年,「殘跡」為何消失的得那麼徹底,只剩下常見的「日式○○」(○○可換成衣著、料理等等)和「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」的商業口號,崇「東洋」並非只是做表面工夫,更可怕的是我們幾乎都吃這一套、無法不去選擇不吃這一套,也不知是生產者的問題還是消費者的問題,總而言之,台灣沉默太久,久到連外面的聲音都懶得張耳收聽。

曾經是妳的羈絆是妳的行囊
而今我放開重量往四面八方墜落

一切都恢復原樣

原來的妳
以及原來那個不顧命的我
走回時間的原點
分手卻不道別

牽絆

重複了
故事重複了 數字重複了
黑夜重複了 身影重複了
淚眼重複了 呼息重複了
思念重複了 傷痕重複了
甜蜜重複了 等待重複了
失落重複了 關心重複了
無言重複了 感覺重複了
還有什麼重複 妳告訴我 
但妳重複地不說 因為 妳 自由了

點點

妳說的話 三三兩兩 兩兩三三 分散在以我為圓心的 座標
我寧可 這搆也搆不著的清楚銘刻 是浪漫 是期盼 是祈禱時的流浪悲歡
是一道道 永遠消失不了 片刻不散 如新開酒般的香醇與善
若妳有知 請拿起筆 劃下句號 讓我能夠在沉醉的頂峰縱身而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